苦瓜抗癌降三高,預防糖尿病

苦瓜越苦,營養價值越高。尤其,它所富含的維他命C,更是蘋果的17倍之多。以下便整理出四點吃苦瓜的好處,一起吃「苦」保健康。

2011年9月2日星期五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原文]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 【辨证提要】 本条为太阳表邪化热,内迫阳明大肠导致热利的证治。太阳病表邪不解,内迫大肠,脉促者,说明误治之后,正阳未伤,尚可抗邪,且表证仍在,应从表里双解之法,故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疑难探讨】 如何理解“利遂不止”?注家对于本条的下利不止,有两种看法,一是将本条内容分作两段,前段以“脉促”作表未解的依据,邪未全陷,正气尚有抗邪向外之势,主张仍当解表,用桂枝汤或葛根汤;后段葛根芩连汤清解肠热。一是不分段,“脉促”为表未解,“喘而汗出”是里热上蒸外迫,属于表里证同具,故宜葛根芩连汤双解表里。本方以清理热为主,即使挟表也是表邪化热之证,而不是表寒证。如果是表寒里热证,必非本方所宜。 葛根芩连汤治疗表里同病,表里证孰轻孰重?《伤寒贯珠集》:邪陷于里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三表七里证) 【病机关键】 热入阳明,经腑热盛 【诊断依据】 前额痛连后项,利下黄色稀水势急臭秽,灼肛,心烦,口渴,喘而汗出,尿赤,苔黄,脉滑数。 【鉴别要点】 1. 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头痛的临床特征是:①头痛沉重或昏闷不爽,或见颈项拘紧不适;②病程长,发展缓慢,反复发作;③口苦口干,或大便不爽或溏垢;④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或滑数。 2....

2011年8月29日星期一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原文]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6) 【疑难分析】 如何理解“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为治疗阳明气分热证的主方,燥热在里,充斥内外,因此对“表有热,里有寒”的理解有:①林乙等:里有热,表有寒。②《医宗金鉴》:“里有寒之‘寒’字,当是‘热’字”。③王三阳:“经文‘寒’字当邪字讲,亦热也”。如瓜蒂散,“此为胸有寒也”寒指痰饮,仲景以寒代邪。故应“表里俱热”。当以热邪充斥表里为是。 [蒋小敏,刘英锋.伤寒论研读与经义发微。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0:...

2011年4月16日星期六

对于中医与西医优劣比较的粗略见解

关于昨天你向我提到的问题,我现在有些时间,在这儿好好回答你。 首先,关于西医。西医是科学的,是现代医学,随着人类对科学知识的不断增进和在工艺技术上的不断提升,西医在诊治人类疾病上的成就也会一直提高,这是无需置疑的。 西医有的是最先进的诊断和医疗器材,在疾病的诊断和外科手术上的优势尤其明显。 西医是严谨的,一种新药物从研发到上市使用,过程要经过好几个阶段,从病理上的探讨,结合对生物学及化学的知识去开发一个适当的“方程式”,制成药后,要经过白老鼠/白兔实验,血象检测,取细胞样本,严密审查新药物对生物的病理及生理作用,包括是否有疗效及其副作用。通过了,还要再试验于针对病患,据知至少两个阶段,进行严密观察。 以上过程只要其中之一不合格,新药物就不能被通过。其中所投入的时间和资金是庞大的。 至于中医,是不科学的,是传统医学,在现代医学的定义上,扮演着辅助医疗的角色。 中医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最著名的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难经》成书至少也有两千多年了。那时候人类并没有现代科学的知识,所以要说中医不科学,也没说错。毕竟中医的理论并不建立于现代科学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古老哲学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之上。 但,问题在于:医疗是否一定要符合现代科学的种种标准? 网络上有一些信奉科学主义的炎黄子孙,大力批判打压中医,其中一个理由是他们认为中医不符合现代科学的标准。 奇怪的是,从未看过这群人以同样标准去打压心理医生。这些心理治疗难道又符合现代科学标准了?他们也有白老鼠实验吗? 这时候,或许有人会说:“心理医生治疗的是心理病,西医治疗的是生理病,不相及,所以不能拿西医的标准放诸于心理医生上。” 对啊,不同范畴哪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那你又怎么能够拿对西医学的审视标准放在中医上?中医不仅仅治疗生理病,也治疗心理病。更重要的区别是,西医治疗的是“病”,而中医治疗的是“人”。 这是两者在治疗上的最基本理念的区别。 西医认为,人不健康,是因为有病,把病治好了,人就健康了。在这里,西医着重的是“治病”,找不出的“病”,就不用也不能治疗,即使当事人身感不适。 而对于中医来说,即使血象检查、尿常规检测、血压、B超、X光等种种现代医学侦测手段及仪器皆查不出异常,只要当事人身感不适或医者透过“望、闻、问、切”观察到当事人身体状况的异常,中医就有办法治疗。 因为在中医的观念里头,“人”是一个整体,体内的五脏六腑一旦存有问题,皆能反映在其四肢百骸或其他身体部位上。现代医学未必能诊断出身体状况的异常,是因为人体局部未能及时作出反应。打个比方,血象检查发现大量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以判断为细菌感染。但通常这时候已经是细菌感染的巅峰期,在初期反而查不出异常,但人体往往已有一些不适的现象。而我们如果能在疾病的初起就能及时作出判断及治疗,是不是比疾病到了巅峰期或后期才来治疗来得更好呢? 那么,中医药只能“治人”,不能“治病”吗?也不是,只是中医药治病的法则是“以人为本”。针灸和中药,不能直接消灭病菌,而是能调动人体气血,帮助人体增强抗病毒能力,让人体有能力去消灭病毒。人体有自身的免疫力,非必要时,实在无须舍本取末,放弃自身的抗病毒能力而依靠外来抗生素。 所以,如果有人说中医不能“治病”,某程度上,我不会反对,因为中医的目的在于治人,而不是单纯地把“病魔”驱除。我们很常在中药方剂上看到除了“清”、“消”之药外,还辅以一些健脾理气的药,目的在于攻伐病邪的同时,能健脾理气,不能一味地攻伐,而损伤了人体。 你说我维护中医,我当然在维护中医。要批判中医可以,但如果把种种不实的指责加诸于中医之上,作为岐黄之术的学习者,当然有责任和义务去反驳这些不实的指责。 当然,我也不会盲从地维护中医。中医当然也有其局限和缺点,这也是必须承认的。 说到底,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的高明与否,往往与临床经验息息相关。我昨晚临睡前看了几页刘力红的《开启中医之门》,里面提到了一些刘力红的师父名老中医李阳波的一些医案。其中有一个是病患经过西医诊断是有肿瘤要做手术切除,经过李阳波的仔细把脉诊断之后,说是虫积不是肿瘤,开了中药,病人回家吃了药,排下如红丝之物,病就好了,再去西医院检查,再没发现肿瘤。类似以上西医治不好或误诊而中医却能治好的案例比比皆是,但如果没有足够临床经验,是不容易作出正确的诊治。 所以,有人说中医缺乏系统性诊治方案,也是实情。中医体系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的演化,当然也有其系统,但相比现代医学的严谨体系,中医就显得相当不足。 现时代中医还面临一个严峻挑战是,中药的毒性。当然我们的老祖宗经过长年经验的整合,已经有系统性的记录了哪一些药物是无毒、有小毒、有大毒、剧毒等。但一些慢性损害性毒性,老祖宗未必有办法观察得出来。有些中药如果长期服用,会对肾脏或肝脏造成损害。现代医学可以透过尿常规的检测等方法观察得出药物对肾脏或肝脏的损害,我们以前并没有类似检测。只不过,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凡“攻伐”药,中医自古皆不鼓励长期服用,以免伤了正气。而现代医学检测下,能带来慢性内脏损害的中药,绝大多数属于“攻伐”之药,而只要摄入量不多,并不会对人体带来多大影响。正如我们知道X光、微波炉、手机皆有辐射,但我们在使用这些器材上,人体的辐射摄入量,不足以对我们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否则我们早就该抛掉所有手机了,对不? 关于中药的毒性,我不久前看过一篇文章,今时今日的中药炮制方式,已不可和古时同日而语。在唯利是图的现今社会价值观的驱使下,中国出现很多黑心商人,当然中药炮制商也有这些败类。有些中药在炮制上加了一些如胆巴之品,以使药材变得更重(好卖得更高价钱),或使药材变得更耐久。这不但使中药的疗效大打折扣,更有危害人体健康的可能性。 而中药唯一的入口来源,就只有中国大陆,在缺乏系统性的管制之下,中医药从业者也就只能凭经验去选择安全性和疗效较高的中药材了。 说起药物对人体的慢性损害,西药其实也好不了多少。各类治疗慢性病的药物或多或少已标明服用后的副作用,至于没说明有副作用的西药,并不表示完全无害。去年发生一件事,轰动国际,有一种名叫Avandia的糖尿药,被揭发长期服用会损害心脏,而这件事被隐瞒了11年。我相信在种种不为人知的因素之下,类似被隐瞒的事件还有更多,西药对人体的慢性损害其实比知道的更严重。 西医在治疗上主要用上的激素、抗生素和维生素,都有其缺点和不足。如滥用抗生素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有学者甚至说会引起超级病毒。 我前面说过了西医在外科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在内科尤其是慢性病上,西医就没有多少办法,顶多透过长期服药或注射来“控制”病情,并不能根治慢性病。 中医药也的确没法完完全全根治慢性病,但中医能做的是能让病对人体的伤害减至最低。都说了,中医是治人不是治病。中医治疗的最根本原则是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中医不是看指标治病的,血糖可以维持在10mmol/dL以上,但只要能做到平衡人体气血阴阳,保心护肾,使种种并发症不会发生,那这个“xx...